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会议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宇宙打卡点"还分布在外滩、东方明珠,以及世博中心、徐汇西岸、张江科学会堂等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各个会场,让普通民众也有机会体会本届大会"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的精神内涵。 线上线下展示元宇宙 今年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第五个年头,元宇宙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
中新网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可以说,仿真是元宇宙的鼻祖""元宇宙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社会、数字内容等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元宇宙相关技术与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以"洞见元宇宙,数字新空间"为主题的2022世界元宇宙大会(WMC2022)8月26日在北京开幕,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会议主题研讨交流,为推动元宇宙健康发展、持续应用积极建言献策。
8月27日,《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发布。报告显示,北京、上海位列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城市前5位,国际人才枢纽地位凸显。
本报上海8月28日电(记者孟歆迪)以"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为主题的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8月27日在上海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 李克强表示,低碳发展事关全球绿色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复杂深刻演变的国际地区形势和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国际社会安危与共、休戚相关。
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记者郭敬丹、龚雯)《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22日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条例包括总则、基本要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与安全、附则等六章共七十二条,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人工智能是上海"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2021年,上海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2022年,软X射线装置实现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型自由电子激光。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3年过去,虽然全世界各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一直在努力尝试,可45万高斯的纪录却再也没有被打破。 据了解,强磁场是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能够催生很多重大发现,世界科技强国一直都非常重视强磁场实验室的建设,如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强磁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这成为制约科技进步的一块短板。
新华社天津9月17日电(张建新、赵晖)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合成生物学团队创新DNA存储算法,将十幅精选敦煌壁画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实验验证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该算法支持DNA分子成为世界上最可靠的数据存储介质之一,可以让面临老化破损危机的人类文化遗产信息保存千年万年。 该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近日,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大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席欧阳明高代表大会公布了2022"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此次评选的创新技术汇集了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驱动系统、轻量化、自动驾驶芯片以及整车平台等领域具有标志性的最新成果。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在发布活动上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其英文名为Changesite-(Y)。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有力探索。 "嫦娥石"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月球新矿物,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
实验舱装载了多个实验机柜与舱外载荷适配器,把一个个大型科学实验室搬到了太空。由于空间站能够提供长期的微重力、辐射等特殊研究环境,科学家或将发现在地球上被重力掩盖的物质本质规律。而且有"快递小哥"天舟货运飞船在天地间往返运输,以后,中国人能在太空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了! 但太空中的科学实验室可真不一般。作为中国空间站第二舱段的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内有多个宽约1米、高1.8米、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