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碧柯文苑 文/摄影: 陈永宁
我的“逆行读书”计划实施一年多了,今天读的是《读者》2003年第10期。
与以往不同,现在读书没有考试的压力,有意思的文章才值得看了又看。可不,当我看到冼星海自己写的“留学巴黎”时,看了两遍,然后凝视着题图冼星海的个人照看了很久,想了很久。

梅花香自苦寒来
“留学巴黎”篇幅不长,但冼星海忍饥挨饿的感觉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一位有志的、有天分的音乐留学生,却常常是“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幸亏世上,不分国内外,还是好人多。洗星海依靠自己的吃苦努力和伯乐们、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进行着自己的学业。
当看到冼星海凭自己努力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并得到荣誉奖,评委们问他要什么样的奖品,洗星海说“要饭票”这一情节时,我的双眼充满了泪水,我也有过饿肚子的经历。

凌寒独自开
我们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已经不知道真正的“饿”是什么样的感受。如今谈起某位艺术家时,更多的是谈他的名作,或他的画能值多少钱等等,给人以错觉,想当然地以为艺术家出名、挣钱很容易,而不知道艺术家求学和创业的艰难。又如谈起体育,总是津津乐道那些奥运冠军和他们的奖金数额,可又有谁去了解一下那些未能登上领奖台的运动员有多少以及他们的经历。
再回到冼星海,他的著名音乐作品大家都不陌生,耳熟能详,例如《黄河大合唱》,但真的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在法国求学时的艰苦经历,更没人知道当他可以在国外靠音乐谋生时却毅然决然地回国参加抗战的原因。

只有香如故
不过有一种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即我们福建宁化人记不得历史上历任宁化知县都是谁,但我们都知道黄慎(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有多少,但我们都知道周恩来、邓小平、巴金、徐悲鸿和冼星海,那是因为他们都为世界、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但光知道名字还不够,还得去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记得和孩子们谈论这些,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地回答:那是你们那个时代。

忽然一夜清香发(红艳艳的朱砂梅)
现在孩子们长大了,走进社会了,我想他们应该知道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再次的文章也要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好的艺术品则是天才加勤奋才能出来的,而最好的兴奋剂是汗水。

花中有花的素白台阁梅
往通俗了说,即一蔬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小时候,母亲也常教导我们:“就是天上会掉馅饼,你也要早起才捡得到。”
啰啰嗦嗦谈论这些,只是觉得一个人想要做什么,都要有自立自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永宁,博士、中国驻外使馆科技外交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