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朝安 文/摄影
上海古猗园的夏日,一年一度的“满园荷梦"尽管有曾似相识感,但似乎总会给人带来新意,让你满意而归。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就是属于看热闹的一类,而且常乐此不疲,今年又冒着酷暑乘车2小时赶到古猗园,特地为观荷而来。



一进古猗园大门,映入眼帘即是荷花丛中放置一本巨大的书本,书中文字就是留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我上学时课本里就有这篇旷世名作,至今仍印象深刻。



走进园内,处处可见荷花的身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荷花迷们,顾不上汗流浃背,穿梭在各个荷花景点。只闻赞美声与长枪短炮的快门声相互交织,洋溢着浓浓的“猗莲悠梦”。我这个外行也感觉今年比往年花色品种更丰富,花姿更优美。


令人眼花缭乱的荷花,粉色的如天边云霞落在碧波之上,洁白的则像羊脂玉般润滑,挺立在翠绿荷叶中。荷花中心嫩黄色的花蕊探出脑袋朝你张望,着实让人爱怜不已。



一支支既大方又华丽的荷花从一片碧绿中伸出,亭亭玉立在水中央,清新脱俗、诗意隽永。细观这些出水芙蓉,有的绽放的热烈,有的则显示温婉,既不放浪形骸,又不随波逐流。朵朵荷花扎根淤泥中而不改自身芬芳馥郁,是炎炎夏日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线。


静静安坐水边石块上,凉风习习、空气清新、环境优静。观赏着宛如九天瑶池般的荷塘美景,不由思绪翩翩。古人确实厉害,周敦颐写的《爱莲说》用119字,就把荷花描绘的栩栩如生,足见传统文化中的古文是多丰富多彩,古人常把荷花称作莲花,所以文章中的“莲”就是指荷花。


周敦颐以荷花为喻,寓意深远,他想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视。《爱莲说》问世后,荷花就被人们视为君子之花,认为是一种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人格象征。我查阅资料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就说过“制芰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意思他要穿荷花制作的衣服,表明自己高洁情操和志向,可见荷花的优秀品质古人早已知晓。周敦颐说他独爱荷花,还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通常古人眼中的菊代表隐逸,牡丹代表富贵,但周敦颐却对荷花情有独钟。因为他是理学家,他想在传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发展理学。他觉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品德,是人格魅力的完美象征。


人们观赏荷花,常被她美丽的容颜和姿态打动心弦,其实,荷花在娇艳欲滴的背后,隐藏着艰辛的生长过程。荷花在水下淤泥扎根,无论风吹雨打,总会顽强挺出水面沐浴阳光,最终以清新静美的形象佇立水中央。



荷花在水面悄然绽放,淡然微笑,从容凋零。静观荷花一开一落,眉宇间都能舒展如初,心中自然也会荷花香。岁月沧桑,人生得失难免,人间烟火必有遗憾,沉浮之间总会爱而不得,学会放下则万般自在。著名学者杨绛先生说茶有两种姿态,一沉一浮,喝茶也是两种姿态,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我们应像荷花般越是炎热,开得越盛,以淡然之心笑对人生,得失随缘,安然于心、静守流年。



荷花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征服无数人,令人陶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当以荷花为镜,修练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滚滚红尘所动,保持心如止水。就如《爱莲说》的观点,学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绽放自身的美丽。所谓谈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


在古猗园走马观花,特用手机作一记录与大家分享。

—— 原“中国航天华东物资供销站”退休干部张朝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