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跖的传说

银发网 2004-10-08
  [题解]
  春秋末期,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的斗争十分尖锐。奴隶主贵族统治者贪得无厌地榨取,残酷的剥削,过着极端糜烂寄生的生活,如晋灵公在高台上用弹丸射人,以观看奴隶躲避弹丸取乐;有一次厨师烹熊掌不熟,便处死厨师。莒是小国,国君庚舆每铸成一剑,都要拿活人试剑。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殉葬普遍。秦穆公死时,杀殉170多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风起云湧。有一支近万人的奴隶起义军,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齐鲁(今山东河北一带)活动,其领袖名跖。统治阶级在他名前常加上一个“盗”字,称他为盗跖。他的事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荀子.不苟》篇中称:“盗跖吟口(口吃),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庄子.盗跖》篇中,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对跖的政治见解作了生动的描写。

  《庄子》一书,是战国中叶宋国人庄周及其后学者所着,为道家的经典之一,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今摘杂篇中盗跖篇的首尾部分两段,略去中间孔子与跖的对话部分。

  [原文]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候,穴室抠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堡,万民舍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无往见跖耶?”孔子仰天而叹曰:“然。”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释文]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盗跖。盗跖带领部下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诸候,穿门入室,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也不祭拜祖先。他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守堡垒,百姓弄得很苦。孔子对柳下季说:“凡是做父母的,必教育子女,当兄长的,必教育其弟。如果父母不能教子,兄不能教弟,那末父子兄弟亲密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可贵的了。如今您是当世贤士,弟弟是盗跖,成为天下祸害,而您不能加以管教,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我愿帮你去说服他。”柳下季说:“您说为父者必能诫其子,为兄者必能教其弟,但如果子不听父诫,弟不受兄教,即使您善于辩论,又拿他怎么样呢?况且跖的为人,思想活跃犹如喷涌泉水,感情变化好像起伏的风暴,勇武足以抗击敌人,巧言善辩足以掩盖过失,顺心就高兴,逆意就发怒,容易用言语侮辱人,您千万不要去见他。”……

  然而孔子还是去见跖。见跖以后,孔子快步离去,出门上车,手中僵绳三次失落,目光茫然若有所失,面色死灰,低着头,靠在车子的横木上,不能大口出气。回到鲁国的东门外,恰巧遇上柳下季。柳下季说:“近来多日不见,心中不踏实,现在看到您的车马,好像刚外出过,恐怕你是去见跖的吧?”孔子仰天长叹道:“是啊!”柳下季说:“跖莫不是违背您的心意,正如我先前所说的那样吧?”孔子说:“是啊,我是无病求医,跑去撩虎头编虎须,差一点被虎吞了啊!”

  [点评]
  《庄子?盗跖》篇,虚构孔子见跖碰了钉子的故事。在这篇寓言式的虚构故事里,孔子代表了西周诸候卿大夫统治阶级的正统道德规范,跖代表了奴隶阶级的正义主张。两种思想交锋,孔子居然败下阵来。跖理直气壮,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跖领导的起义队伍九千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比欧洲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思起义),要早四、五百年。跖起义之后不久,中国的奴隶社会崩溃,进入封建社会早期。可见奴隶的大规模起义,是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