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新能源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自主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中国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27.32%,这一数值超越了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今年2月公布的26.95%效率纪录,以及马丁·格林太阳能电池效率统计表5月收录的27.3%行业标杆值,标志着海南大学在第三代光伏技术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上海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光启天地”昨天在浦东新区启动建设,8家企业代表与张江高科签约落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8家优质市场化基金发布硅光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启动建设硅光概念验证平台。“张江杯·硅光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启动。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走过了哪些关键历程?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逐步克服信息处理、学习进化等方面的难题,实现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迈进。
6月2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龙芯3C6000在北京发布。
据世界经济论坛网站6月24日报道,在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这十大技术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取得实效,助力人类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其原料几乎取之不尽,且没有污染——核聚变生成物为氦,不会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从自主建造全球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到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从夸父大科学工程CRAFT到紧凑型核聚变装置BEST,以及预研中的CFEDR,中国核聚变研究正从追赶者跃升为领域核心力量。
6月20日,记者从南京江北新区获悉,该区的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和基因”)领衔国内十几家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医院,完成了一项多种癌早筛研究及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验证。该研究使用的无创液体活检肿瘤早筛技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对外周血中循环游离DNA进行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提取并整合分析其基因组学片段特征,从而判断肿瘤信号及来源。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
2025年6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的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启动建设。这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都是用于太阳系天体观测,在观测技术手段上相互补充,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为我国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昨天,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简称“海洋十年”)“深海微生物组与生态系统”(DOME)大科学计划在沪正式启动。这一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的大科学计划,汇集全球27个国家、42家科研机构的顶级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共同解码占地球生物量60%、却鲜为人知的深海微生物“暗物质”。
近日,由湖北东湖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公里高速磁悬浮测试线进行首次公开演示。“可以开始!”湖北东湖实验室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李卫超按下启动键,在电磁力的推动下,重达1030公斤的测试小车仅用7.1秒,就从静止加速到时速650公里,运行距离600米,跑出了全球最快磁悬浮实验速度,打破了同类型平台的世界纪录。
我国科学家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的一项新成果,为人类衰老干预提供了新的细胞治疗范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兼具抗衰老、抗应激和抗恶性转化能力的工程化人类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以下简称“SRC”),并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验证其延缓多器官衰老的效果。
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这是继1998年开展神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后,时隔27年我国再度组织实施此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