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魏征(公元580-643),字玄成,少时孤贫,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文学参军,随李密降唐,不久,又为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俘,任起居舍人。窦失败被杀,魏征回到长安,为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主菅图书资料的官),不久,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所杀,魏征又被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任太子詹事府主簿。李世民召见他的时候,他坦然地说:“如果李建成早听我的劝告,不会落得这般下场。人各为其主,我有什么错呢!”李世民欣赏他的坦率,在即位为帝时,任命他为尚书右丞相兼谏议大夫,从此,魏征与唐太宗共事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魏征恪尽职守,向唐太宗提出治理国政的谏议二百多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唐太宗私生活等各个方面,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程度,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是个有为的君主,对魏征的谏议,一般都能采纳,并予以高度评价。这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人心安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下面节选的魏征与唐太宗故事,取材《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太宗贞观年间。每段文字,都是独立的一则故事。
[原文]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词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已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又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耶?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禅者,以功未高耶?”曰:“高矣!”德未厚耶?”曰:“厚矣!”中国未安耶?”曰:“安矣!”“四夷未服耶?”曰:“服矣!”年谷未丰耶?”曰:“丰矣!”“符瑞未至耶?”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仑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稀,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赍(ji)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看隋炀帝文集,文章深而广博,可比堯、舜,而非暴君桀、纣。然而他的行为怎么与他的言论相反呢?”魏征答道:“君主虽好,也应当虚心请教他人。所以有能力的人献计献策,勇敢者愿尽自己的力。隋炀帝自恃有才,骄傲自满,说堯、舜的话,行桀、纣的事,何曾知道会因此而灭亡。”唐太宗说:“前事不远,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与侍臣论法治。魏征说:“隋炀帝时期,常有盗事发生,他令於士澄抓人,稍有一点嫌疑,都抓来拷打,逼供承认,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杀。司法部门的大理丞张元济怀疑不会有这么多的盗贼,试查验一下,发现其中只有五人是盗贼,其余为平民,但由于皇帝已下过全斩的命令,竟不敢报告这一冤情,二千多人全杀死了。”唐太宗说:“这那全是隋炀帝无道呢?他的大臣也未尽职守。君臣如此,国何不亡。你们都要引以为戒啊!”
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唐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我却不这么想。如果天下安定,家给人足,即使不搞封禅大典,又有何妨?从前秦始皇搞封禅,汉文帝未搞封禅,后世不认为汉文帝不及秦始皇。而且向天地拜祭,何必非得上泰山之顶,封几尺高的土,就表达诚敬了么?”群臣仍然请唐太宗搞封禅大典。唐太宗快要同意了,只有魏征一人认为不可。唐太宗说:“你不要我封禅,是因为功尚不高吗?”答:“高啊!”问:“德不厚吗?”答:“厚啊!”问:“中国不安定吗?”答:“安定了啊!”问:“边境不服吗?”答:“服了啊!”问:“年成不丰吗?”答:“丰收了啊!”问:“没有符瑞么?答:“有了啊!”问:“如此说来,为何不能封禅?”魏征答道:“陛下您虽有上述六条,然而继承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未恢复,粮仑尚空虚,而封禅大典、车驾成千上万,一路住宿、吃饭的费用,不容易办。而且封禅之时,外国使节都来祝贺,边境酋长都带侍从,现今伊州、洛阳以东,一直到海州、泰山的路途上,人烟稀少,杂木丛生,这等于引外国人到内地,看到我们的虚弱。况且来者必给赏赐,赏赐达不到来者的期望,给了下次还要给,都用老百姓的劳苦为代价,好虚名求实祸。恳请陛下考虑去还是不去?”恰巧遇上南北几州发大水,封禅之事遂挂起来不提了。
[点评]
魏征是古代名臣之一。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十分可贵。
魏征谏太宗之所以可贵,首先在于意见正确。他一贯主张修养生息,反对铺张浪费,即使在群臣一致要求搞封禅大典,而唐太宗也倾向于搞封禅的形势下,独自一人表示不同意搞。他提醒唐太宗要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君臣要以诚相见。一些哲理性的名句,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都十分精精辟,历来奉为治世、修身格言。魏征还善于运用历史教训,提醒唐太宗的为人处世。尤其隋炀帝杨广这个反面教员的所作所为,记忆犹新,效果更好。
魏征谏唐太宗之所以可贵,还表现在他不唯上,不看唐太宗的脸色行事。唐太宗发怒,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一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不在乎。该怎么提就怎么提,反而把唐太宗的怒气化解了。有一次唐太宗私下里要求魏征表面上顺着一些,事后再换另一个方式提意见,给唐太宗留一点“面子”。魏征不答允,坚持不说违心话,唐太宗不得不退让。
魏征谏唐太宗之可贵,还在于他不避嫌疑。魏征本不是唐太宗的亲信,是个地地道道的降臣。他先在瓦岗军李密手下做官,归唐后又被窦建德起义军俘去当官。窦死,魏征归唐,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官。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魏征又从李建成手下转到李世民手下做官。魏征可算得上是一个出身不好、历史情况复杂的人了。然而,魏征不背思想包狱,不计个人恩怨,胸怀坦荡,把忠于职守放在第一位。唐太宗也唯才是举,服从真理修正错误。
二人合作共事二十多年,迎来了盛唐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