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古今谈(续篇)(十四)方孝孺舍生取义

银发网 2006-08-16
  [题解]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初文学家,宋濂弟子。明惠帝时,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经常为惠帝讲解文史经典,并任文学博士,主编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籍。《明史》称:“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燕王朱棣起兵叛乱时,明惠帝廷议诏讨,檄文皆出方孝孺之手。

  明惠帝是明太祖之孙,聪明好学,性格至孝,深受明太祖宠爱。十六岁时,其父懿文太子去世,被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岁时,明太祖去世,他即帝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力主削弱藩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遭到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反对,他以“靖难”之名,从北平举兵反叛明惠帝,攻入京师(今南京),明惠帝自焚,(一说从地道逃亡,不知去向)。齐泰、黄子澄被杀,主张讨逆的方孝孺投入大狱。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即明成祖),登位大典上要诏告天下,他想来想去,起草诏书的人,莫过方孝孺了。方孝孺文章写得好,原来站在明惠帝一边主张讨逆,如果立场转变过来,为朱棣上台歌功颂德,岂不是最佳的遮丑障眼手法?于是朱棣把方孝孺从大牢里提出来,命他起草诏书,以为方孝孺会为了免去一死,甚至获得高官,而不得不就范从命。然而方孝孺不但拒绝,而且痛骂朱棣是奸臣贼子。朱棣恼羞成怒,下令杀害方孝孺并灭其十族(古时所谓株连九族,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再加上门生,共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血流成河。

  现摘《明史·方孝孺传》中,方孝孺与朱棣正面交锋的一段实录。其中“周公辅成王”指的是: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后的第二年病死,子成王即位,因年幼由他的权父周公旦掌管政事。

  [原文]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阶。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无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释文]
  当燕王朱棣从北平发兵攻打京城(南京)的时候,谋士姚广孝说:“攻下京城,方孝孺必定不肯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他,则天下之读书人就绝望了”。朱棣点头默许。后来朱棣攻下京城,召见方孝孺,想要他起草自己登皇位的诏书。方孝孺来到时,哭声悲恸,响彻宫殿。朱棣从睡榻上走下来慰问说:“方先生不要自己难为自己了,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孝孺问:“你说的成王呢?”朱棣答:“他已自焚而死”。孝孺又问:“你为何不立他的儿子即位?”朱棣答:“年纪太小,国事有赖长者”。孝孺又问:“为何不立他的弟弟即位?”朱棣答:“这是我们家族内部的事,外人不须过问”。当即指示侍臣拿笔纸来,递给孝孺,说:“诏告天下,非方先生起草不可”。孝孺掷笔于地,边哭边骂说:“要我死,就死吧!我绝不起草诏书”。朱棣恼羞成怒,下令把方孝孺推至刑场处死。他就刑时,神色不变,作绝命词一首:“谁都知道啊,造成天下大乱的是何原由;奸臣阴谋啊,到了猖獗的尽头;忠臣悲愤啊,鲜血与泪水交流;以身殉君啊,我更无他求;呜呼哀哉啊,坦然我无愧千秋”。死时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