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政者 正也

银发网 2010-03-16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原文释义】

  孔子说:“当政者以道德治理政务,如同北极星稳居在它的位置上,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它。”

  【学习笔记】

  道德是无形的力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与感召力。当政者运用道德的力量治理政务,则一呼百应,事半功倍。

  (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原文释义】

  鲁国执政上卿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治理好国政?孔子说:“政,就是正。您带头端正自己的行为,谁能不端正自己的行为?”

  【学习笔记】

  执政者首先要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正,就要做到: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办事公正,主持正义。“正”的表率作用,是无声的命令。

  (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为政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达指令,事情也好办;为政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指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学习笔记】

  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则效果适得其反。

  (四)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原文释义】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对于治理政务,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怎么能去端正别人的行为呢!”

  【学习笔记】

  正己才能正人,这一简单的道理,尽人皆知,但为什么却不大容易做到?关键在于“私”字作梗。故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必先去私。

  (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原文释义】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好国政,孔子说:“君主要像君主,为臣的要像臣子,当父母的要像父母,做子女的要像子女。”齐景公说:“说的好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即使有美食,我能吃得下去吗?”

  【学习笔记】

  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不做与自己身份不相符合的事,尽自己努力把份内的事情做好,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则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反之,则天下大乱,“文化大革命”即此一例。

  (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原文释义】

  子路说:“如果卫国君主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必定是先从正名开始。”子路说:“这有什么可以纠正的?想不到先生您如此的迂阔。”孔子说:“粗野啊!子路。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避而不谈吧。名分不正,则说话不顺当;说话不顺当,则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则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则刑罚就不能适中;刑罚不能适中,则老百姓就不知道怎样为人处世。所以君子必须按照名分表达意见,说到做到,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严肃认真负责的。”

  【学习笔记】

  理顺事物的关系,必须先从正名开始。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上,“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可动摇。承认一个中国,这就是正名,故“九二共识”是两岸谈判的基础。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逐步把各项事务理顺。

  (七)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不居于这个职位,就不做这个职位上应该做的事。”

  【学习笔记】

  一定的职务和岗位有一定的职责。职责范围以内的事,应该由这个职务岗位上在位的人去做。别人不要去干扰,以免政出多门,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八)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原文释义】

  叶公问如何看待政绩,孔子说:“境内的人高兴,远处的人纷至沓来。”

  【学习笔记】

  政绩的好坏,决定于民意的向背。

  (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原文释义】

  孔了说,不担心物质稀少,只担心分配不公平;不担心贫穷,只担心动荡不安定。

  【学习笔记】

  当政者制定政策法令,必须照顾到全体民众的利益,尤其要照顾好弱势群体的利益。

  (十)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文释义】

  孔子说:“老年人得到安置,朋友互相信任,孩童得到爱护。”

  【学习笔记】

  家家户户都有老有小,老小照顾好了,社会就基本安定了。

  (十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原文释义】

  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小人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草动,草随风向起伏。

  【学习笔记】

  老百姓的道德风尚,是跟随着有道德威信的领导人走的。

  (十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释义】

  孔子说:“用政令训导民众,用刑罚整顿治安,民众避免获罪,守法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整饬社会风气,民众怀有羞耻之心,而心悦诚服守法。”

  【学习笔记】

  德治,还是法治,是儒家与法家治国学说的分水岭。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德治,得不到诸候的任用;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很快统一了全中国,但是只存在十五年,就宣告灭亡。承继的汉代总结了秦速胜又速亡的经验教训,提倡儒法并用。汉武帝时,纳采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德治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西汉统治延绵了二百一十四年,儒家功不可没。

  (十三)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原文释义】

  子路询问治理政务的要领,孔子说:“为政者要先于民众行动,然后再号召民众行动。”子路请求再多讲一些,孔子说:“永不倦怠。”

  【学习笔记】

  先之、劳之、无倦,这三步曲充分体现了执政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汶川特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埸,视察灾情,指挥几十万军民抗震救灾,号召全国对口支援,重建家园,卓有成效。接下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两个奥运会胜利开幕,举世瞩目。这种永不倦怠的工作作风,是为政者必需俱备的优良品质。

  (十四)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原文释义】

  子张询问治理政务,孔子说:“在位不要懈怠疲倦,办事要忠诚负责。”

  【学习笔记】

  政务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政者办事必须兢兢业业,不得有半点麻痹大意。

  (十五)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

  【原文释义】

  仲弓做了季氏家臣,问治理政事。孔子说:“教导手下的办事人员,不追究犯了小过错的人,选拔贤能的人。”仲弓又问:“怎么知道那些人贤能呢?”孔子说:“任用你所了解的贤才,你不了解的贤才,不会被埋没的。”

  【学习笔记】

  识别贤才,有一个过程,不必性急,宁可位置暂时空着,也不要草率提拔任用,否则很被动。

  (十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释义】

  孔子说:“看他的现实表现,考察他的以往经历,观察他的爱好习惯,这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学习笔记】

  知人才能善任。譬如一个球队教练,必须要对每一个球员的体质、技术、习性、心理素质等方方面面,都瞭如指掌,才能把最适合的人选,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临场还要密切注意每个队员的表现,情绪上的变化,及时调整部署,力争取得比赛的最好成绩。可见,一支好的球队,必须要有好的教练,否则球迷就要喊“下课”了。

  (十七)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原文释义】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必须要对他加以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必须要对他加以考察。”

  【学习笔记】

  对于舆论的风向,不可人云亦云。应该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亲自考察。

  (十八)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原文释义】

  子贡问道:“乡邻都喜欢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下定论。”子贡又问:“乡邻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下定论。不如乡邻中的贤良者喜欢他,乡邻中的不贤良者讨厌他。”

  【学习笔记】

  众人都喜欢的人,说不定是个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往往民意调查的支持率比较高。而秉公办事不怕得罪人的耿直之士,可能在民意测验中,支持率不高。所以,对民意调查,需要作进一步的科学分析。

  (十九)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释义】

  孔子说:“君子不单纯从言辞上选拔人才,也不因为人一有错误就不听取他有价值的言论。”

  【学习笔记】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上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片面性,可以少犯错误。

  (二十)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

  【原文释义】

  鲁哀公问道:“怎么样做才能使民众服从呢?”孔子回答:“选拔正直的人,居于邪曲者之上位,则民众信服;如果提拔邪曲者,位于正直的人之上,则民众不会顺服。”

  【学习笔记】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1976年毛泽东病重,周恩来、朱德相继去世。邓小平反对“文革”,再次被打下去。“四人帮”气焰嚣张、野心勃勃。危急关头,党中央果断提拔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位在“四人帮”之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华国锋据此,得以和叶剑英元帅联手,一举粉碎“四人帮”。全中国人民,终于渡过寒冬,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二十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原文释义】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孔子驾车。孔了说:“人口好多啊!”冉有说:“既然人口已经很多了,还有什么要做的事呢?”孔子说;“让百姓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富裕起来以后,再做什么事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学习笔记】

  孔子是搞教育的,但他仍然把教育放在发展经济之后。让民众先富起来,是为政者首要任务。如果老百姓温饱得不到安置,甚至饿死、冻死,那么怎谈得上其他?

  (二十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原文释义】

  鲁哀公问有若:“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说:“为什么不用十分取一的田赋呢?”鲁哀公说:“用十分取二的田赋,我还感到不够用,更不用说十分取一的田赋了。”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

  【学习笔记】

  民为立国之本,民贫则国弱,民富则国强。2005年起,我国破天荒地取消了千百年来的田赋农业税,且发放种粮补贴,极大地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国以全世界9%的可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堪称世界之最,历史之最了。

  (二十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释义】

  子贡问怎么样治理国政。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舍弃一个,在这三项中先去哪个?”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舍弃一个,在这二项中先去哪个?”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宁可战死,饿死,决不失去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学习笔记】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千百年来,这句名言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而战,虽弹尽粮绝,亦宁死不屈。张巡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就是一则典型的事例。

  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率军民数万人,坚守孤城达十个月之久,与叛军大小四百余次战斗,歼敌十二万人,屡建奇功,有力地牵制叛军几十万人兵力,为唐军平叛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但终因兵尽粮绝,援军不至而城陷。叛军头目尹子奇抓住饿得不能动弹的张巡问道:“听说你每战必咬牙切齿,牙齿碎裂,可有此事?”随即用刀撬开张巡咀巴,果见口中只剩下三、四颗残齿。尹子奇被张巡忠义所感动,本想释放张巡,但又想张巡与叛军誓不两立,终将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雷万春等36名将士杀害。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热情歌颂他们的义举。

  颜常山,即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卿。安史之乱,他组织民众,率义军抗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俘。叛军割去他的舌头,他怒目圆睁,声嘶力竭,英勇就义。

  (二十四)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文释义】

  子夏做莒父(今山东高密县东南)长官,询问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只看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看到小利则大事难以做成。”

  【学习笔记】

  聪明的领导人,是老老实实按客观事物内在规律办事的人。抄小路,走捷径,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为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十五)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原文释义】

  子张向孔子求教做官得到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聆听,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保留不发表意见,对于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观察,有疑问的地方保留不发表意见,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采取行动,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言语上少犯错误,行动上避免后悔,做官的俸禄就在其中了。”

  【学习笔记】

  多听多看多思考,说到必须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不开空头支票,是执政者必须遵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