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文释义】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快乐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而言,如同天上的浮云。”
【学习笔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得多么好啊!不妨用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陈毅曾对不义之财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迟早会暴露,并带来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二)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原文释义】
齐国送给鲁国一批歌舞妓,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出走。
【学习笔记】
孔子55岁,任鲁国大司寇,兼理宰相事,国政大有起色。邻国齐国担心鲁国从此强盛起来,对齐国不利,就赠送给鲁定公和执政上卿季桓子一批歌妓舞女。二人欣然接受,沉溺其中,三天不理朝政。孔子感到很失望,愤然辞去本兼官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去了。孔子在他官位最高的时候,却不贪恋富贵,宁可辞官,也不肯同流合污。
(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原文释义】
孔子说:“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至死守护真理,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仃留。政局清明就出来做官,政局混乱就隐居在家。国家政治清明,如果贫困低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如果有钱有势,也是耻辱。”
【学习笔记】
这段论述,表现了孔子辞官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弟子周游诸候列国时的立场与信念。可惜当时的诸候列国,政局都很混乱,动荡不安,战乱不已。孔子这一理想未能实现。
(四)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原文释义】
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为官场开道的执鞭小吏,我也愿意去做。如果求不到,那就按照我的爱好行事吧。”
【学习笔记】
财富人人喜爱,君子也不例外。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不正当方法获得财富,违心又违法,坚决反对;用正当方法获得财富,包括从事低贱职业取得报酬,光明正大,不应该有什么难为情。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失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原文释义】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喜爱的,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干的。贫贱是人人不喜欢的,不以正当的方法离开它,君子是不为的。君子不讲仁德,怎能维护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一顿饭的短时间里违背仁德,仓促情况下如此,困顿情况下也是如此。”
【学习笔记】
遵守道义,是无条件的;求取富贵,是有条件的。任何情况下,都要以道义作为取舍富贵的准则,不可含糊。
(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原文释义】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道义,却同时又以穿破旧衣裳、吃粗粮、居陋室为羞耻,那么就不值得与他共事了。”
【学习笔记】
富贵能考验人是否真正维护道义,贫穷也能考验人是否真正维护道义。
(七)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原文释义】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义,不谋求衣食。耕田嘛,常常不免于饥饿;学习嘛,可以得到俸禄。君子担心学不到道义,不担心贫穷。”
【学习笔记】
古时候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官吏不论大小,都有一份俸禄,即使执鞭之士那样地位低下的小吏,也比糠菜半年粮的农夫,境况要好许多。故孔子认为读书人不需要担心衣食温饱,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上。
(八)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原文释义】
孔子说:“贫穷无怨言,很难做到;富有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
【学习笔记】
一个人的心态最为重要。心态失衡,容易触景生情,怨天尤人。
(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原文释义】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纵,怎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及贫穷而怡然自乐,富有而谦恭好礼”子贡又说:“《诗经》里说:像制造器物那样切琢打磨,精益求精吧?”孔子说:“子贡呀,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推知另外一件事。”
【学习笔记】
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怨,富而无骄,更上一层楼。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十)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原文释义】
孔子说:“奢侈显得不谦逊,节俭显得简陋。与其不谦逊,宁可简陋。”
【学习笔记】
奢侈是浪费,节俭是美德。这就是很多勤俭起家的大富豪,生活上仍然节俭的原因。
(十一)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释义】
孔子及其从者,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坏了,躺着站不起来。子路带着怨愤的心情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困能坚持着,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学习笔记】
君子宁可困死、饿死,也绝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
(十二)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原文释义】
孔子感叹道:“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何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命运,不责怪别人,努力学习,通达于上天,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学习笔记】
孔子周游列国,遇到不少挫折,不能得到诸候的任用,很是失望。但他不因此而消沉,也不由此而改弦易辙,仍一如既往执着地勤奋学习,耐心等待命运之神的降临。
(十三)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原文释义】
齐景公准备给孔子官职待遇,说:“像鲁国给季氏那样的官位,我做不到,打算给孔子以季氏、孟氏之间的地位待遇,如何?”孔子说:“我老了,不能做什么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学习笔记】
鲁国的三卿中,季氏是上卿,孟氏为下卿。季孟之间,即一般的大夫。孔子要推行儒家学说的理念,必须当执政上卿,否则,在别人制约下,难以打开局面。孔子虽然急切想得到任用,但不愿迁就。
(十四)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原文释义】
楚国的狂人接近孔子的车驾,唱道:“鳳呀,鳳呀!为什么竟然如此失落呢?过去的事已不可检讨,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谋划。算了吧,算了吧!如今做官的人岌岌可危啊!”孔子下车,想跟他交谈。他急行避开,没有谈上话。
【学习笔记】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诸候的任用,以推行其理想抱负,可是没有一个诸候肯推行德治,从而也不可能使他受到重用。这位楚国狂人,实为装傻的隐者,他以唱歌的形式,向孔子发出忠告:不要再风尘仆仆孜孜以求去想当大官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徒徒浪费时间,还不如做点实事。看来,孔子接受了隐者的忠告,于68岁时回到鲁国,晚年致力教育及整理古代文献。相传他依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文字简练,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春秋笔法”,影响深远。公无前479年,孔子73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