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壹心理官方澎湃号,作者:小西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失眠」成了困扰现代人的魔咒。
经常是:
一躺上床就辗转反侧,然后开始烦躁。
逼自己合上眼,脑子却不断地切换无序的画面:
一会是白天被领导批评的场景,一会是幻想自己中彩票后怎么安排,一会又担心明天的日程安排……
各种画面、声音在脑海里乱成一团,疯狂"叫嚣",让人"欲睡不能"。
白天睡不够、萎靡不振,晚上却异常清醒、怎么都睡不着。
睡觉,一件本来能让人放松下来的事,却成了我们的焦虑来源。
为了对抗失眠,我们试了各种方法:数羊、褪黑素、安神方、甚至去开安眠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这或许是因为,藏在失眠背后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需求被我们忽略了。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睡不着的身体,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有时睡一觉醒来,会觉得大脑异常清爽。
这是因为在睡着的时间里,我们的大脑完成了一场"清洁"--
脑脊液会流入大脑,有节律地帮助冲洗大脑,清除大脑中因用脑思考时神经元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
可以说,睡眠就是大脑清洁整理内部、重新获得能量的重要时间。
可现在,我们"清洁"的重要时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不断缩减:
可能是喝了奶茶、咖啡等饮料过于亢奋;
可能是因为患有某些慢性疾病而引发了睡眠问题;
可能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停不下操心、思考,迟迟难以入睡;
也可能是莫名涌上了焦虑、烦躁、郁闷等情绪,翻来覆去都睡不着……
然后,又因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心理以及情绪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进入"不良失眠-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朋友顿顿就是如此。
每天都得承受扒皮上司的PUA和超多工作量的她,想逃离又害怕离开后找工作不顺利,迟迟不敢动弹。
就这样,在压力的累积下,顿顿的睡眠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从一晚上醒一次到醒来三四次。
失眠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甚至连续一周都失眠。
每次失眠过后,她都头痛欲裂,恨不得把脑袋砍掉。
为了缓解头痛,顿顿还去医院做过检查,都找不到器质性的原因。
去医院的次数多了,连医生都建议她,"实在不行就换份压力没那么大的工作吧。"
可当她咬牙换了工作后,失眠仍旧没有任何好转。
很容易反刍和内耗的她,哪怕换了工作,也还是会因各种各样的事情失眠。
这其实是因为,在她的失眠背后,还有一些情绪被忽视了,或是还有一些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在失眠背后,藏着哪些心理需求或问题呢?
① 因内疚而自我惩罚
顿顿告诉我,每次失眠,她都感觉有人在她耳朵说:"你好意思睡?"
接着,脑子就会回忆起白天没做好的种种,开始不安、焦虑:
"这件事没做好,真的太不应该了。""总感觉有事没做完,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于是,交感神经变得更兴奋,更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
在她的潜意识里,似乎一直有一个信念:今天有一点没做好,就不配睡觉。
这个信念,源自她自小成长的环境。
在父母的过高要求和打击教育下长大的她,总会因为一点小事没做好就遭受惩罚。
所以,长大后将父母的过度惩罚内化的她,也总会因为某一件事没做好而愧疚,对自己施加"不配睡觉"的惩罚。
② 过度追求完美
过于追求完美也和睡眠不足密切相关。
《失眠疗愈》一书中提出,失眠很多时候和性格特点有关。
比如,越容易焦虑的、控制欲越强的人,失眠的风险也会越高。
而一个对自我评价严苛的完美主义者,总会为负面的东西忧虑,则更容易失眠。
不时在睡前反刍,某件事怎么做更好,自己怎么这么差劲,怎么会出现疏漏……
就更没办法好好入睡了。
除此之外,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失眠这件事就是不完美的。
它不只让自己失去了睡眠,还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所以相较于其他人,完美主义者更难容忍失眠的出现,也会因此陷入焦虑。
而这份焦虑又会加剧失眠,陷入"睡不着→焦虑→更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③ 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
当我们的心灵"生病"时,睡眠往往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
DSM-5(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中,不少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的诊断标准都有关于睡眠障碍的描述。
所以,如果你很长一段时间都深陷失眠的困扰,或是本来睡得很好突然开始睡不着,可以考虑看看是不是某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
尽快接受专业治疗,失眠也能随之改善。
失眠这件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实际上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失眠,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眠。
这时候,只有"看见"我们失眠背后没被满足的需求或问题,才能真正地找回睡眠。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来改善失眠的问题。
但同样,在心理上调整自己的认知,减少焦虑也很重要。
首先,不要强迫自己早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早睡早起。
睡得规律比睡得早更重要。
比如,你本身是更习惯晚睡的"夜猫子",那强迫自己早睡只会扰乱你的生物钟,带来更糟糕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
你也可能在"早睡不了"的挫败中变得焦虑、烦躁,反而走进了恶性循环。
其次,放弃和失眠对抗。
当我们因失眠困扰时,往往会有"想睡太难""睡不着后果很严重"等消极想法。
这些消极想法会持续性地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在"快点睡着"的执念里,我们的神经反而更活跃,更难以入睡。
试着反向操作:
让自己在适宜睡觉的环境里「不要睡」,减少眨眼的次数;
当眼睛很疲劳,想闭上时,可以闭一会儿再睁开,继续告诉自己"不要睡";
再过一会儿,你或许就能在对抗后的疲惫里入睡了。
这种反向操作,可以让你从"快点睡着"的执念里走出来,也会被眼睛的疲劳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上。
当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就会消散,脑子清空了也就更容易进入梦乡了。
最后,找到一段好的客体关系。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睡眠其实是一种"回归",回归到像婴儿在子宫时的状态一样。
成年后想放心地进入这种状态,就需要内在有一个好客体。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段关系能让你觉得安全、可信任。
这种好的客体关系,不止是亲密关系,还可以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乃至和咨询师之间的咨访关系。
比如顿顿,就在和咨询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见面和倾诉后,几乎没再失眠过了。
咨询师规律、周期性的无条件接纳与陪伴,缓解了顿顿内在不安全的焦虑。
咨询师的形象也逐渐内化到她心中,成为了内在稳定的客体关系。
不仅如此,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开始更客观、精准地看清问题,避开情绪漩涡,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当下看,她能够睡好觉了;从长远看,她能更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好好照顾自己了。
如果你也因失眠倍感困扰,不妨也试试壹心理的半价主题咨询。
它会陪着你找到更精准应对问题的咨询师,更高效地改善你的情绪、失眠困扰,和内心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最后,祝你今天、明天、以及往后的每一天,都能好眠、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