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杨维立
11月20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召开“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八个精准打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两起非法提取住房公积金案件。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30年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有力地支持了百姓的基本居住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近3.47万亿,实缴职工超1.7亿人。仅2023年一年,就有7620.10万人提取住房公积金约2.65万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约1.47万亿元。事实表明,公积金制度在保障民生、服务群众、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住房公积金规模的日益庞大,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肥肉”。有的打着“代办公积金提取”的幌子,通过伪造资料等方式,诱导缴存人违规提取公积金,并从中获取非法收入;有的虚构债务纠纷,再通过虚假诉讼的形式套取公积金。对此,必须坚持重拳出击、精准打击,推动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压缩“骗提套取”公积金违法犯罪空间。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应当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守护好广大职工的住房“钱袋子”。此次发布的两起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北京检方在保障公积金安全方面取得的成效。
比如,在秦某某等人以虚假诉讼方式骗取住房公积金案中,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了秦某某等人通过虚假诉讼方式为多人非法提取住房公积金达千万元的线索。又紧锣密鼓开展立案监督、民事检察监督和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依法追诉,还专门设置了“专案资金回转窗口”,现已接收109名涉案人员回退款项,合计990余万元。在该案中,检察机关依靠科技赋能,有效破解虚假诉讼发现难题,并且千方百计追赃挽损,增强办案效果。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又如,在韩某等人虚假诉讼案中,检察机关同样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虚假诉讼线索。并且通过采取提前介入、补充侦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举筛查出虚假民事诉讼案件12起,标的额达190余万元。最终,韩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的成功办理同样彰显了检察机关的责任担当。
事实表明,不法分子“骗提套取”住房公积金,往往披着虚假诉讼等隐形衣,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对此,检察、公安、住建等部门和公积金管理机构应担当作为,依靠科技赋能,同时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实现“全链条”纵深打击,将黑色利益链逐一瓦解,直至连根拔除。
整治“骗提套取”公积金行为,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法院、公积金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反向责任倒查和正向激励机制,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督促工作人员加大审查力度,提高对“骗提套取”公积金行为的识别能力。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整治“骗提套取”住房公积金行为最根本、最有效、最长远的方法。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加大举报奖励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结合“八五”普法,加强“以案释法”工作,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凝心聚力筑牢公积金安全防线。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每一个典型案例都是法治宣传的生动教材。北京检方发布精准打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既是对潜在违法者的威慑,也是对广大公积金缴存人的提醒:要严格遵守住房公积金制度,不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