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5年07月26日《解放日报》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前夕,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线“书生”科学发现平台(Intern-Discovery),邀请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地球等各个学科的科研人员试用,实现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
“我们希望通过体系化的AI赋能,为科学研究提供‘革命的工具’,推动科研范式变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白磊说。
这个平台采用“通专融合”开发思路,以“书生”大模型为通用基座,搭载了200多个用于专业领域研究的智能体。科研人员可调用各个智能体,让这些AI助手从科学大数据中识别潜在科学规律,开展跨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研究。近日,临港实验室结合这个平台的多智能体系统,发现了肝癌和结直肠癌治疗新靶点。
随着深度学习和大模型兴起,科学界已发生“工具的革命”,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推动了单点突破。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发现的群体智能涌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提出了“三元论”理念:科学研究是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三大要素的总和,三者构成动态系统,而非孤立节点。通过人工智能促进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演进和螺旋式上升,将创造出“革命的工具”,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为了让AI赋能完整的科研流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汇象科技等高校院所和企业团队,将实验设备连接到平台上。为此,他们开发了科学智能上下文协议,已接入百余种厂商设备标准接口,覆盖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科学发现平台用户可远程调用第三方机构的实验设备,并通过智能体自动调度实验流程并分析结果,获得的实验数据会实时反馈给大模型,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任务协同。”白磊告诉记者。
目前,平台搭载的多智能体框架已助力科研团队取得了创新成果。凭借这个框架的深度研究能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临港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紧密协作,构建了多智能体虚拟疾病生物学家系统“元生”(OriGene)。它可协调多个专业智能体,对多组学信息、临床数据和文献专利证据等多模态数据进行推理,从而系统性、大规模地识别疾病治疗新靶点。
近日,“元生”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围绕肝癌、结直肠癌两种疾病类型,测试了它寻找原创靶点的能力。
在肝癌治疗研究中,“元生”系统通过多组学数据智能挖掘,锁定G蛋白偶联受体GPR160为关键靶标,随后自主完成了全链条验证,已在3例患者来源肿瘤片段模型、12例患者来源类器官中观察到显著的抑瘤效果。针对结直肠癌,“元生”从多个竞争靶点中优选出精氨酸酶ARG2,并完成了从分子机制到临床模型的自主验证,在4例转移性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中观察到强效的抑瘤响应。
这两项研究表明,“元生”系统已具备发现原创靶点的能力。在其他科研领域,“书生”科学发现平台搭载的智能体也崭露头角。比如在超导材料领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用智能体优化了高温超导材料制备工艺,使材料的稳定性和电流密度显著提高。可以预见,随着平台用户增加和智能体技术迭代,“书生”将帮助科学家收获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