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浦东科普成果转化计划发布,首批32个优质项目正式上线

银发网 2025-09-26

来源:科way 


  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深度的钩虾究竟长什么样?一块小小的核乳胶就能记录你身边的宇宙高能射线?我国自主研发的“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是如何制成的……近年来,浦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普成果,积累了大量优质科普资源。但科普成果转化面临着供需双方信息不畅、无法精准匹配等难题,急需政府构建高效的对接通道,推动科普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释放社会效益与教育功能。

  

1

  

  9月25日,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大会在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隆重启幕。这是国内首次将“揭榜挂帅”机制创新延伸至科普领域,大会以“科普之光・创见未来”为核心主题,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部署要求,推动前沿科普成果落地生根,走向大众,走向海内外,助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慧等领导出席此次活动。现场,长三角地区科普大赛组织单位、浦东新区科普联席单位、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科普基地等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浦东科普成果从“公益展示”向“市场转化”的关键跨越

  

“双线联动”,

让前沿科技成果“可看、可触、可感”

  

  长期以来,浦东新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视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锚定“打造全国科普供给高地”的战略目标,持续深耕科普生态建设,为科普成果转化筑牢“源头活水”。

  

  通过持续打造科学实验展演、科普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布局系列科普专项扶持计划,浦东新区已培育出一大批斩获国家级、市级奖项的优质科普作品,为构建多元供给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现场,2025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俞典,为大家带来了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作品《筋斗一跃同风起》。“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她从《西游记》“筋斗云”中汲取灵感——以《云宫迅音》作为开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将我国自主研发的“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与神话意象深度结合。为了让复杂原理通俗化,俞典在舞台上通过气球爆破实验类比核心燃烧技术,运用“环形燃烧跑道”诠释能量循环原理,让超音速的动力奥秘,变得可感可知,赢得阵阵掌声。

  

2

  

  科普需要用创意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本次大会以“双线联动”模式直观呈现科普供给活力:

  

  场外展示区聚焦“科创科普深度融合”主线,8家科普基地通过实物陈列、互动体验的方式,10家单位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前沿科技成果变得“可看、可触、可感”。

  

  场内环节以“表彰赋能—成果亮相—转化落地”层层推进,如上海天文馆带来的市级一等奖作品《“石”志不渝》,生动展现我国新材料与航天技术硬核实力。

  

3

4

5


  此外,大会还为年度获奖代表颁奖,并为上海城市花园等7家新增科普基础设施授牌,进一步壮大科普服务阵地矩阵,夯实科普服务供给基础。

  

首创科普转化计划,

打通应用“最后一公里”

  

  大会重磅发布“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计划”,依托浦东在“揭榜挂帅”机制上的先发优势,以五大战略目标构建全链条制度保障,推动科普转化机制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闭环,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探索。

  

  该计划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在“揭榜挂帅”平台设立科普成果成果转化专区;二是汇聚优质科普资源,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主体的精品成果;三是畅通转化路径,建立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降低成果转化成本;四是激活市场活力,通过成果发布、路演精准匹配供需,培育科普消费市场;五是搭建协同合作桥梁,推动科普创新融合发展。

  

6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的价值不止于“让科普成果落地”,更在于厚植“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土壤——通过搭建院所、学校、企业与公众的跨界桥梁,推动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化,充分发挥科普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的纽带作用。

  

  “这是浦东在科普领域先行先试的又一重要实践,为全国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生物医药平台副主任董懿为表示,浦东新区实施科普成果转化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以往“藏在深闺”的优秀科普作品、技术和方法,搭建了一个市场化、规范化的展示撮合平台。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在以往技术成果转化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配合浦东科经委做好这一政策的调研及论证。

  

  董懿为强调,这一举措不仅能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高质量科普创作,形成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打通了科普从产出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质资源更高效地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经前期征集遴选,106个意向转化项目中的32个优质项目已依托该计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机制创新从“顶层设计”迈向“落地实践”新阶段。

  

平台首秀即显成效,

4对主体现场签约

  

  为破解供需信息壁垒,浦东新区通过上线“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科普成果专区”,为双方提供从需求发布、成果匹配到合作落地的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科普成果转化生态。

  

  “学校、社区对于高质量科普作品的需求非常强烈,我们也做了很多科普推介工作,但其触达面十分有限。科普作品转化的核心痛点与全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同源,主要表现为定价权和成果归属权长期缺乏明确界定,所以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市场化的平台。”浦东科经委科创处处长魏军娜强调,我们的平台具有注册认证作品上传专家评审三个阶段审核机制,涵盖作品备案数据库建设全流程监管和科学审核三大核心功能,可针对市场化交易中存在的伪科学、内容过时等问题,建立系统化解决方案。

  

7

  

  平台首秀即显成效:现场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学校、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建平中学等4对主体完成签约,实现科研资源与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上海海洋大学“跟着科学家去探海”等6个全人群覆盖项目开展路演,通过市场化展示加速成果与需求匹配,为转化落地按下“快进键”。据悉,活动结束后,已经有多家成果单位收到了询价信息和合作邀约。


 10 

13

8

9

11

12


  “我们的‘少儿海洋蓝碳保护科普项目’已经开展了五年多,今天首次在‘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科普成果专区’发布,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科普活动,同时联合更多的力量一起保护我们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家园。”上海浦东一荇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安宏笑着说。

  

  据悉,上海浦东一荇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科普调研和保护,目前有海洋蓝碳公众教育和自然探索公众教育两大品牌。在浦东科经委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完成了《海洋宝贝》系列故事丛书,以及海洋蓝碳与绿色低碳生活科普课程研发,在社区和学校开展了700多次科普活动

  

  浦东新区推动科普成果转化始终以“科技为民、科普惠民”为根本出发点,这既是对新修订的《科普法》“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践行,也是浦东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实践。

  

  从满足民生期盼到营造创新氛围,从赋能“三位一体”协同到筑牢国家创新体系根基,浦东的探索最终指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核心目标,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