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远程手术中心,医生们双手灵活转动,双脚灵活踩控踏板;在千里之外,图迈机器人机械臂“如影随形”,精准还原每一个指令,在患者体内移动和进行手术。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专家们借助两台“总控机”、5块显示屏,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信号,为福建、云南等五地患者同步“做”了6台高难度的远程手术。
5月8日上午,罗氏制药中国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投资项目启动仪式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项目投资达20.4亿元人民币,首期产品主要用于眼底病患者治疗药物的本地化生产,加速满足中国患者对高质量药品的需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唐鸿志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戴俊彪团队合作,在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的需钠弧菌工程菌株能在高盐工业废水和高盐土壤中同时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该项研究为解决石化废水排污、海洋石油泄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案。
在国家和上海市支持下,以复旦大学领衔的数十个顶尖科学家团队以发起“大科学计划”、推动“创新策源”和“范式变革”为使命,采用“分布式协同、工程化推进”新模式实质性推动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各项先期探索,围绕“表型测量的标准化”“表型特征的个体与群体分布”以及“绘制人类表型组关联导航图谱”三大目标。
业内专家认为,创新药行业正在进入“中国时代”,下一个十年,国内一定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十亿美元分子”。站在跨越生物医药万亿产业规模的当口,如何抢抓机遇孕育“全球新”的重磅药物,上海正在积极行动和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董宏坡研究员和侯立军研究员团队,联合深圳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将真核生物起源位置精确定位为阿斯加德古菌“海姆达尔纲”的姐妹类群,这一发现表明真核细胞的起源时间可能约在27.2亿年前,早于地球大氧化事件,为理解真核细胞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记者从6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将于5月10日在上海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令人关注的是本次论坛将首次举办“青年科创嘉年华”,以营造上海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推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5月6日下午,2025年宝山区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向新求质 创启未来”为主题,汇聚各方资源,共商科技创新发展大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王二涛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豆科植物具有一套巧妙的“信号识别系统”,能够精准辨别根瘤菌。当根瘤菌靠近时,会分泌一种名为“结瘤因子”的信号分子。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能够识别这一信号。
4月25日,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上海分赛科技创新赛道启动仪式、赛事宣贯会暨数据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南大智慧城九章智算港举行。宝山区领导杨涛,市数据局、市科委及宝山区各委办局相关负责同志,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出席。
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关键堵点在哪儿?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里,一座运行近两年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给出了自己的探索——开辟从科研论文到商业计划书的市场先导之路。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为6项实验室科研成果,设计制造出6款工程化样机,并为它们精准找到购买场景,匹配产业合作伙伴,吸引了数亿元的意向市场订单。
4月25日至27日,上海论坛2025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以“创新的时代:科技、发展、治理”为主题,邀请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500余名嘉宾、代表,围绕人类共同挑战展开对话交流,为亚洲乃至全球发展探索更具包容性、公平性的未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