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

银发网 2021-08-09

QQ图片20210809134314

(1898.7---1979.7)

  有机化学家,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男,1898年7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
 
  黄鸣龙,1898年7月3日出生于江苏扬州市,黄鸣龙自幼好学不倦,受二哥黄胜白(药物学家)影响,他也走上了药学之路。1915年考进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在诊所担任门诊挂号,同时攻读药科,立志为人类造福。1918年毕业后任上海同德医专化学教员。1919年起,黄鸣龙先后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求学,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有机药物化学博士学位。
 
  黄鸣龙满怀抱负回国效力。他先回到母校教授药学,想开展新药研究却缺乏实验材料和设备;到南京卫生署化学部工作后,发现伪药充斥市场,建议严格检查药物成分,但当时官商勾结,深感无奈的他不得不再赴欧洲。其间,他把注意力转向了上世纪30 年代有机化学领域的热点课题--甾体化学,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胆甾醇结构的改造和女性激素的合成。1940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邀请,在昆明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在西南联大兼课。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实验设备和试剂奇缺,他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从药房买来驱蛔虫的植物药山道年,用仅有的盐酸、氢氧化钠、酒精等试剂,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山道年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了四个变性山道年可在酸碱作用下,其相对构型可成圈地转变,并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和四个变性山道年的相对构型。使后来国内外在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有了理论依据。1945年,黄鸣龙赴美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对凯西纳-华尔夫还原法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反应可在常压下进行,而且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可达90%)。简称"黄鸣龙还原法"。这是第一个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已写入多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并于2002年入选《美国化学会志》(J.Am.Chem.Soc)创刊125周年被引用最多的125篇论文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鸣龙报效祖国之心再次强烈跳动,黄鸣龙身在美国,在从不断寄来的家书中,他呼吸到祖国的清新气息并受到了鼓舞。他经常地阅读来自祖国的画报、杂志。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一向埋头科研、自诩"不问政治"的他,订了两种报纸,墙上还贴起了大幅地图, "抗美援朝成了他的特殊科研项目",也成了全家议论的主题。他常常站在地图面前给家里人讲解战局的发展。他不再是一个"不问政治"洁身自好的学者了。只要听到有人为杜鲁门政府的侵略行为辩护,他就仗义执言。黄鸣龙常对子女说:"一个人不能为科学而科学,应该为人民为祖国作出贡献。"他在国外多年,从来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从不考虑加入外国籍,宁愿为此多负担一些捐税。
 
  1952年10月,黄鸣龙和妻女冲破重重阻挠,绕道欧洲回到了祖国。此后,他又鼓励还在国外读书的子女完成学业以后相继回国。他多次致信海外友人,鼓励他们回国。他在信中写道:"我现在不是生活水平高,而是心情舒畅,有热情,有目标,工作情绪极高。"
 
  回国后,黄鸣龙应邀担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和甾体植物资源的调查。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从本国植物中提取原料,经过几年奋战,以国产薯蓣皂素为原料,成功合成"可的松",将国外合成路线14 步简化为7 步,总得率从3% 提升到8%,使我国相关合成方法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之后,协助工业部门很快投入了生产,使这项国家原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的项目提前数年实现了,填补了我国甾体工业的空白。"醋酸可的松的七步合成法"获1966年国家发明奖。在合成可的松基础上,许多重要的甾体激素如黄体酮、睾丸素、地塞米松等都在六十年代初期先后生产了。不久我国又合成了数种甾体激素药物,我国也从甾体激素药物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了。
 
  1964 年,黄鸣龙响应国家要防止人口过快增长号召,他提出组织全国范围的大协作,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建议。国家科委非常重视这一提议,专门成立了计划生育专业组,由黄鸣龙任副组长。他参考国外的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出研究计划,在有关单位配合下,不到一年,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获得成功,令世界瞩目,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口服避孕药。他和团队改进后的方法只有3 步,比国外的少了一半,但总收率却达40%,比原来多了1倍多。随后,几种主要的甾体避孕药物很快投入生产,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中,黄鸣龙和他的共同工作者共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专著及综述近四十篇。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先进代表
 
  1955年黄鸣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担任国际有机化学刊物《四面体》(Tetrahedron)荣誉顾问编辑,中国化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