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国庆首日,“世界最高输电铁塔”在浙江舟山顺利结顶,该型铁塔坐落在舟山金塘岛和册子岛,全高380米,跨越距离2656米,创下输电铁塔高度、总重、塔头尺寸等一系列世界纪录。塔身红白相间的涂料并非普通涂层,而是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薛群基院士带领团队研制生产的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比传统镀锌涂层防护寿命可以提高 3 倍。
洪茂椿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所工作,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曾先后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化学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任访问教授,1999 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化学系任裘氏基金访问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入选者。致力于柔性/弹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柔性磁电功能材料制备与物性、柔性/弹性磁电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技术、存储材料与器件等。
徐华强教授主要研究的领域是 GPCR(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在全球,这个充满魅力的研究领域正不断为医药业带来新的活力——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药物是 GPCR 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还有更多这样的候选药物小分子在临床研发中。全世界多个顶尖实验室和企业都在这一领域竞相研发。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前沿领域,黄忠以科学家的信念和毅力攻坚破难,自 2015 年 4 月始,又踏上了诺如病毒疫苗的研制之路。 诺如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病毒变异快,感染后潜伏期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尽管此前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诺如病毒疫苗的研发还是难有突破。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吴新涛1939年出生于闽南侨乡石狮市的菲律宾华侨家庭,得益于良 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他自小成绩优 异,1956 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 1962 年考取了卢嘉锡先生物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年轻时的吴新涛受到卢嘉锡先生的耳提面命,也传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选择了一条 以名为证的奋斗之路:始终努力为科学奏“凯”,为创新争“先”。作为一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陈凯先为我国药物设计这一科技前沿 领域的发展开拓奠基;他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作出了全 所东迁张江的战略决定,药物所成为张江“药谷”第一批开拓者;他作为 一名现代药物化学家,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展现了开阔的眼界和胸 怀;他曾担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为人踏实低调,是一位在科学界令人尊敬的学者。
王逸平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来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后经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高效、安全、质量稳定可控,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品种,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2015 年,丁健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的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 A 类科技专项“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正式启动,目标是对患者开展精准治疗。这一专项以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等 中国人群高发的复杂性疾病为切入点,旨在针对敏感人群研发适合规模人群的个性化新药。“回过头来分析‘沙尔威辛’的失败,很重要一点是当时搞不清楚在临床上要治疗怎样的患者。”
1924 年 , 谢毓元出生于北京,于 1928 年随家人迁回苏州生活。自幼熟读古文经典,文学造诣颇深,但是谢父秉承实业救国思想,只准子女学理、工、医、农。因此,在 1940 年 6 月从苏州中学毕业并考入当时迁沪的私立东吴大学时,本来爱好文史的谢毓元选择了化学工程系。
高中时期,嵇汝运主修化学,这门神奇的学科激发了他无穷的学习热情,也从此确定了一生的求索方向——药物化学。1937 年,他考入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后来,他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远渡重洋学习知识。在国外学习期间,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他常待的地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平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嵇汝运的博士论文的专业程度震惊了全系。
高怡生教授是著名的药物化学和天然有机化学家。1910 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4 年在原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 , 曾先后随我国有机化学界老前辈庄长恭、赵承嘏、纪育澄等工作 , 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面接受了全面和严格的训练。1948 年经赵承嘏教授推荐 , 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天然有机化学家罗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教授实验室进修 ,1950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