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孟民  坚守求是创新  潜心致研耕耘不息

银发网 2024-06-03

  分子遗传学家,浙江临海人。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第六、七届生物学部副主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717381490412

洪孟民

(1931.1—2012.11)

  

  洪孟民 1953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1964 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

  

  洪孟民先生一生秉承“求是创新”精神,潜心致研,严谨治学,孜孜以求,耕耘不息,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曾参加金霉菌生理与生化的研究,为金霉素的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领导的团队早在 1992 年克隆水稻品质基因 WAXY(蜡质基因),其后围绕蜡质基因表达调控的开创性工作对水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70 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医院中有抗药性致病菌出现,给医疗工作带来困难。洪孟民与同事们从临床上收集了许多这种细菌,研究后证明这些菌株中均带有可接合转移的抗药性质粒,这些质粒中的抗药基因可以分别移动到另一个质粒、噬菌体或细菌染色体上;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这些可移动的 DNA 片段含有末端反向重复结构与转座酶基因位点,具有国外当时报道的转座子结构。他们对带不同抗性基因的两种转座子进行了分子量、物理图与抗性基因在转座子中的位置的详细分析。鉴定出两种不能移动的抗药基因,弄清它们是由于在其转座元件与转座酶基因上分别发生缺失突变与 IS 序列插入突变所造成。又利用转座功能互补的方法,阐明了几种转座子具有共同的来源。在研究的同时,他们还与医生合作,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菌素以减少抗药性致病菌在医院中蔓延的可能措施。

  

  80 年代初,农村反映养猪场流行仔猪黄痢病,其致病菌是一种产肠毒素的致病性大肠菌。洪孟民与同事们与畜牧专家合作,从致病菌中分离出带肠毒素与伞毛基因的致病质粒 DNA,从中切出带伞毛基因的 DNA 片段,并将不同致病菌所具有的 K88 与 K99 两种伞毛基因连接到同一质粒上,转化不致病的大肠杆菌,得到能同时产生两种伞毛蛋白的基因工程菌珠,使用后证明,用此菌株产生的基因工程无毒疫苗给怀孕母猪免疫,在其初乳中测出抗 K88 与 K99 的抗体,仔猪吃了免疫母猪的初乳后,即获得抗体,使黄痢菌不能再附着在仔猪的小肠壁上来释放肠毒素,因此仔猪死亡率大大降低。

  

1717381611642

洪孟民  

1717381636850

洪孟民先生在沈善炯先生90寿辰生日会

  

  从 1985 年开始,洪孟民及其小组的主要工作转移到植物分子遗传方面,证明玉米的转座子 Ac 能被引入到水稻染色体上,并可从一个位点转到另一个位点,此结果证明转座子 Ac 可以用作标签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新的基因。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洪孟民与小组同事开始研究水稻蜡质基因的调控机制,并在水稻蜡质基因的研究中取得很有意义的进展,克隆了蜡质基因,测出其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表达的调节机制。他们发现蜡质基因第 1 内含子从它前体 mRNA 中剪接的效率在决定水稻胚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在决定水稻品种食用品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蜡质基因第 1 外显子与第 1 内含子之间连接位点上,自然发生的单碱基突变(G 突变成 T)是这些品种的蜡质基因第 1 内含子剪接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洪孟民先生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生前共发表了一百余篇科学论文。他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关爱后生,在患病期间仍然坚持阅读文献资料、指导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直至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研究生的科研进展。他以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人格为青年科技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82 年洪孟民先生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6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还获得 1985 年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