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茂椿 “金三角”科技创新机制的开拓者

银发网 2024-11-29

  1953 年 9 月出生于福建莆田,无机化学家,现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十九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洪茂椿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所工作,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曾先后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化学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任访问教授,1999 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化学系任裘氏基金访问教授。洪茂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在新材料与器件、晶态材  料、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200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 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10 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化学奖,201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和 2016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重要奖项。

  




图片1

洪茂椿

(1953.09—    )


  洪茂椿1953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西郊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少时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即使是在少年放牛和种田的日子里,他也不忘刻苦自学,自备材料试验沼气灶、加工“沼土”当化肥变废为宝,因为该项小实验、小发明推广到全市各村,洪茂椿于1975年被当地政府推荐到福州大学化学系学习。

  

  1978 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工作,洪茂椿抓住机遇,考取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结构化学家卢嘉锡先生的研究生, 25岁的洪茂椿成为当年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招收的 5 名研究生中最年轻的一员。读研期间,洪茂椿谨遵恩师的教诲,不敢有任何懈怠,他深知科研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牺牲。因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洪茂椿在结构化学、波谱学、合成化学和无机化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研究生毕业后,洪茂椿留所工作,从事固氮酶化学模拟的谱学研究,并参与卢嘉锡主持的有关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的重大科研项目。

  

  1985 年,卢嘉锡建议洪茂椿把科研目标锁定在团簇化学的国际前沿, 并推荐洪茂椿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开展研究。在这里,洪茂椿掌握了最新的知识和实验方法,他一心一意想“把团簇做大”,却始终找不到解锁的钥匙,远在异国他乡尤其让人想念的家乡美食“鱼丸”却给了他一闪而过的启示——“模拟碳 60 构架把金属簇合物做大!”借助福建物构所开展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和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研究中所形成的化学自组装设计合成的方法,经过反复实验和探索,洪茂椿终于获得了在当时被称为“金属团簇之王”的高聚物纳米团簇。1987 年,洪茂椿毅然放弃了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遵从了恩师卢嘉锡的意见飞回了祖国继续开展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而他本人也于十余年后也就是 1998 年才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圆了自己的“博士梦”。

  

  洪茂椿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让他几乎跨入纳米王国的门槛,但总是差那么一步。为了实现这“一步”的跨越,他始终瞄准无机高聚物材料的国际前沿领域,凭借着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那股“韧劲”,“十年磨一剑”,通过多次的国际学术交流访问,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和调整科研思路,提出了在笼、 管、线三种构型上开展纳米团簇研究的实验方案,并于 1999 年底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纳米笼,也是当时国际上已测定单晶结构的金属纳米笼对称性最高的一个。“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之后,各项科研成果接踵而至。洪茂椿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无机—有机纳米管,并以特定方式串成了首例结构有序的金属—有机纳米管阵列,还将不同的团簇活化制备出各种金属纳米线,并与合作者研制出了具有半导体性能的新型系列高聚物。 2001 年、2002 年,以洪茂椿为第一完成人的“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 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先后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3 年洪茂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 年 6 月,洪茂椿正式接棒担任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他带领全所职工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开展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凝练科技目标,大力引进青年才俊,福建物构所迎来了新一轮的跨越发展,2008 年跻身中科院优秀研究所行列,研究所无机化学学科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均国际排名第一,成为国际领头羊。他在担任所长期间,建立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产业化三者互动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了基础研究→变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价值链,被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称为科技创新“金三角”。

  

图片2

  2012年3月,洪茂椿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图为洪茂椿访问以色列魏茨曼研究院时在爱因斯坦雕像前留影

  

  洪茂椿提倡科学研究必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从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后形成关键技术,再回到实践中去。为解决制约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转移、转化和渗透,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他建立国家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多次获评“优秀”,也为我国光电子高新技术研究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让更多具有应用前景的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洪茂椿推动所办高科技企业福晶公司通过整体改制,成立研究所控股的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福晶科技”)。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福晶科技”已发展成为国际光学领域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知名品牌高科技公司,是世界上领先的激光、非线型光学晶体与器件的生产商, 2008 年 3 月在深圳成功上市。公司产品 80% 以上出口美、日、德等国家和其他美洲、欧洲、亚洲地区,被国际业界誉为“中国牌晶体”,广泛应用于激光及光通讯领域。

  

  在观念创新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福建物构所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持续巩固,而有着长期科研积淀的催化(纳米催化)和激光技术也在新的土壤里开花结果。洪茂椿作为首席科学家策划和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化石资源转化用新型高效纳米催化材料与结构”、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贵金属高效利用与替代的纳米催化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功能导向晶态材料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系列纳米催化研究。福建物构所催化领域在早期已形成系列专利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功推出世界首创的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并实现工业化示范,该项目入选 “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科院建院70 周年40项成就展”。

  

  洪茂椿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孜孜以求于科学研究的金字塔尖,凭借独到的科技战略眼光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与勇气成为福建物构所继卢嘉锡等老一辈科学家后的领军人。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