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新质战斗力的军事革命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2)

银发网 2025-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5年08月01日   郭高民

  

  编者按: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第九十八个生日。98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的争夺更加激烈。习主席因应时代之变、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发展之变,敏锐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现代战争规律,创造性提出新质战斗力这个概念,系统回答了我军“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问题。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既是我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紧迫课题,也是我军打赢未来战争的时代要求。那么,什么是新质战斗力?如何发展新质战斗力?本报理论版围绕这些问题刊发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军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是新时代强军事业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和科学指南。习主席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奋斗目标、根本原则、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新质战斗力这个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系统回答了我军“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概念的军事革命意义,能为我们抢占军事斗争制高点、谋取竞争发展新优势,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引。

  

  二、新质战斗力概念在军事思想史、学术史、实践史中实现多重战略价值突破

  

  新质战斗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产物。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习主席站在时代前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有军事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新型作战能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新质战斗力”等原创术语进行“术语的革命”,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特有标识,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厦增添了新的基石,在军事思想史、学术史、实践史中实现多重战略价值突破。

  

  军事思想史上的概念超越。习主席指出:“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科学的军事理论,能够揭示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而科学的军事理论总是从特定战斗力概念生发开来的。从古代到近代,战斗力始终被理解为一个由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结合构成的复合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军队“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首次把战斗力放置在社会生产方式的整体链条中考察。

  

  新质战斗力概念的军事思想史意义在于,把战斗力重心从武器比拼转向体系对抗,实现了对传统战斗力理论的超越。一是概念基底的超越。传统战斗力概念以机械能、化学能为基底,始终遵循“矛尖”“盾厚”的线性比拼逻辑。新质战斗力概念依托数据、算法、算力等新型能量,形成非线性优势。二是概念要素构成的超越。传统战斗力概念注重人员、武器、力量配置的三要素构成,强调“人机协同”的战术组合。新质战斗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数据要素、算法要素、跨域要素的“新三要素”构成,强调“人、机、智”三位一体的集成作用,形成新质优势。三是概念作战域的超越。传统战斗力概念聚焦陆海空天等实体空间控制权争夺;新质战斗力概念则聚焦新兴领域,在网络域、信息域、认知域直接干预敌方决策,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

  

  军事学术史上的术语创新。恩格斯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为战斗力研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曾提出“军事技术革命”,但未突破“技术决定论”;美国频繁的“军事转型”则陷入从旧武器到新武器的“作战平台替换”逻辑。新时代以来,习主席作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概念体系。

  

  其军事学术史贡献在于,以“新”标识技术突变,以“质”表征战斗力结构质变,避免一把钥匙开所有锁的技术万能思维;将数据、算法、人才、组织纳入生产力、战斗力融合拉动体系,重塑了战斗力生成底层逻辑,为复杂性科学进入军事研究打开通道。术语体系决定话语体系。军事术语的创新对军事科学创新具有奠基性、先导性和支撑性作用,它不是语言层面的简单更新,而是军事认识深化、战略思维升级和作战方式创新的理论塑造。军事新概念一旦以术语形式被固定,就意味着它对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的理论抽象工作已经完成。只有形成理论自洽的术语群,才能摆脱对外军术语的简单移植,为军事科学系统化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兴领域和战场空间不断拓展,新的战争和作战理论层出不穷,如美国提出“网络中心战”“全球快速打击”“全域战”,俄罗斯提出“非核遏制战略”“战略性空天战役”,日本提出“跨域防卫”等,都是试图通过理论创新赢得新的军事优势。

  

  新质战斗力这个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创造性地揭示“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新质战斗力的理论内涵,深刻揭示了新质战斗力生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拓展了军事理论新视域,深化了对军事理论新认识,由此摆脱传统战斗力生成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对战斗力构成要素的优化调整和创新变革,开辟了解放和发展战斗力新路径,显著提升了我国军事科学研究在全球军事学术领域的话语权重。

  

  军事实践史上的战斗力质态突破。战斗力质态突破的核心,在于新质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新质战斗力概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并创新了战斗力生成模式、引领着强军实践跃升。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了以“十六字诀”为主要标志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生成了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非凡战力;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朝鲜战场的险恶态势,志愿军创造了“零敲牛皮糖”等作战方法,积小胜为大胜,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我军实现了战略威慑能力的质态跃升,为我国赢得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

  

  进入新时代,面对长期和平条件下战斗力生成瓶颈,习主席深刻洞察发展新质战斗力的要害所在,要求军队“强化战训一致,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做到按实战要求训练,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为生成新质战斗力指明了“实战化”厉兵模式。

  

  习主席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加紧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针对性对抗性训练,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为了最大限度贴近实战,中央军委统一标准要求,建立专业化对抗训练基地和装备精良、素质一流的“蓝军”部队。这彻底打破了“红军必胜”的传统对抗演练定式,甚至出现“红军”未及展开即遭“蓝军”击溃的场景。由此,引导官兵把失败当成磨刀石、从“败仗”中淬炼打赢硬功,逐步营造真打实抗的训练文化,使战斗力质态提升直指未来战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