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新质战斗力的军事革命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4)

银发网 2025-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5年08月01日  郭高民

  

  编者按: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第九十八个生日。98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的争夺更加激烈。习主席因应时代之变、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发展之变,敏锐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现代战争规律,创造性提出新质战斗力这个概念,系统回答了我军“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问题。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既是我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紧迫课题,也是我军打赢未来战争的时代要求。那么,什么是新质战斗力?如何发展新质战斗力?本报理论版围绕这些问题刊发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军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是新时代强军事业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和科学指南。习主席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奋斗目标、根本原则、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新质战斗力这个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系统回答了我军“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概念的军事革命意义,能为我们抢占军事斗争制高点、谋取竞争发展新优势,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引。

  

  四、新质战斗力和新质生产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习主席强调:“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习主席的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互为支撑、相互拉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新质战斗力的发展程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只有充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国家才能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才能锻造出强大的新质战斗力。除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技术资源外,新质生产力还能为新质战斗力提供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科学的作战理念和丰富的作战手段。

  

  从另一个角度讲,新质战斗力的发展能有效引导、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时,新质战斗力的发展,使得军队具备更强的打赢能力,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人类历史早期,既用石器、木矛等工具进行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也用其进行战争活动;随着历史发展,金属冶炼技术和产业的出现,使得金属兵器问世;到了农业社会,伴随火药、火器制造技术和冶金业的繁荣,火枪、火炮等热兵器被用于战争,战斗力生成重心从近身搏斗转变为远程攻击;工业社会,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催生了坦克等机械化作战武器……生产力的每一次变革,都必然给军队战斗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催生战斗力质态升级、飞跃。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虚拟现实和脑机接口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不断彰显生产力与战斗力内生机理的统一性、共生性。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是持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和打赢现代战争,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战略意义。

  

  推动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创新链“双向嵌入”。当前,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在新兴领域要素融合使用、协同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需要从创新机制上打通两者互动转化的路径,从源头上解决新兴领域战略体系和能力的一体化生成问题。要锚定新兴领域关键节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军工需求清单”与“民用技术目录”对接平台,既把一些军事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领域,也积极推进优势民用技术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形成军民技术双向转化、良性互动、螺旋上升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军地登记制度,激发创新活力;针对基础研究薄弱环节,加大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共用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催化原创能力高效生成。

  

  推动产业链与作战链深度耦合。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相互耦合、互相促进,“军转民”“民参军”需求不断增强。这要求我们把产业链与作战链深度耦合,培育与新质战斗力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要不断完善新质战斗力同新质生产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完整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实现民用工业与国防科技工业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为武器装备更新迭代、创新发展提供安全、强劲、稳固、可靠的产业支撑,更好地促进新质战斗力生成和发展。

  

  推动人才要素跨界流动。习主席指出:“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无论在生产活动还是在军事活动中,人都是组织者和实践者,人的创新能力强,就能为生产力、战斗力各要素赋能,推动生产力、战斗力的升级换代。因此,人才始终是引领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手。要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充分运用我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智能无人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程师+指挥官”复合型人才,推进军事教育与国家高等教育同频共振、协调发展。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优化军地一体化发展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通用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为新质战斗力形成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新质战斗力与新质生产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有力促进了我国综合实力整体跃升。习主席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核心技术“可以从3个方面把握。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这一对国际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判断和指示,为我军战斗力建设向智能化转型、向“并跑领跑”冲刺指明战略方向、注入强大动力。为了在新兴领域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习主席强调,军队要“加强新兴领域预置,加强前沿学科建设,加强新型人才培养,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孵化和生成”。习主席多次亲临战斗力转型升级一线调研指导,强调在“强化军地合力,用好地方优势力量和资源”上做文章,显著加快了新质战斗力建设步伐,大幅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互动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合力,足以支持我国为实现自身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担当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原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