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5年08月02日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深入城市乡村开设讲座,为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通过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科学知识……两院院士不仅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本版今起开设“院士讲科普”栏目,邀请两院院士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社会民生热点等撰写科普文章,解读科技趋势,介绍前沿新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栏目首期推出整版特别报道,5位院士讲述多年参与科普工作的心得。
4、科普要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 浩
我从事水利科研工作有半个多世纪,做科普也有十几年了。我有一条体会:每个科研人员都要具备较高的科普思维和科普意识,要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有人说,科研是科研,科普是科普。在我看来,两者非但不矛盾,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科普是检验科研工作者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试金石”,只有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老百姓都能理解的基本逻辑,才算把知识“吃透”。其次,在科普活动中,大家提出的问题往往有很大的启发性,能引发深入思考,带来科研创新的灵感。
以我主持过的一个科研项目为例,当时的目标是要解析特大水库群影响下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还要给出科学合理的调控措施。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我想,有没有一个“至简”的道理在里面呢?
后来我发现一条关键“线索”:鱼类在地球上存在了亿万年,它们最喜欢什么呢?自然就是维持天然生态流不变,从极端点的情况来说,如果河道上没有水库,没有人工的调节,就是鱼类最喜欢的。
但这是不可能的。人类兴修水利,就是要调节河川流量、趋利避害。矛盾怎么解决?循着这一思路,我提出了基于三次博弈的特大水库群生态调控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选择最为接近自然流状态的调控过程,并通过工程调节来补偿一部分水生态损失。这个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在长江的应用效果非常好,既确保了清洁能源的有效供给,也保护了鱼类资源。由此可见,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科普属性,大道至简。
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并不难,难的是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这考验的是穿透表象的洞察力。洞察力背后是极致的提炼能力、共情式的表达能力以及长期的沉淀能力。这都需要在长期科普实践中获得。
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有人说我是“行走的地图”。平时我经常出野外、考察水资源,几乎没什么休息日,但我的日程表里,科普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滋润“源头活水”、培养后备力量,为我国未来水利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