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养老问题应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近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强化科技为养老赋能。目前,上海不断推进智慧医养,推动不同养老场景下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信息合理利用,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便利,一系列举措让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成为可能。
当前,上海每月约40万失能老人获得长护险服务,有效疏解老龄化给家庭、社会带来的照护压力。记者从5月27日召开的上海长护险高峰论坛上获悉,上海自2018年1月全面推行长护险试点至今,已有超73.5万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服务,占全国三分之一。
本市已起草两项相关团体标准 当前,“陪诊员”这一职业尚未被收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陪诊服务仍缺乏相关行业规范。
近年来,“陪诊师”由于庞大的现实需求而变得炙手可热,但相关专业人才却仍然短缺。为回应陪诊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 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日前,2024年度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班在上海开放大学开班。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本市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对2023年版清单进行了调整更新,并进行发布。
上海老年综合津贴5月起就“免申即享”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通过敬老卡或社会保障卡领取,最近不少阿姨爷叔来咨询这事,今天就请资深民政干部老陆把“老年综合津贴”说清楚! 问:哪些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 答:老年综合津贴是一种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老年福利待遇。具有上海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均可享受。 问:上海老年综合津贴的享受标准是怎么样的?
市卫生健康委介绍,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提升上海市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均会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1次免费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涵盖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令每位老人都能够享受到专业的健康关怀。
市民政局介绍,养老机构现在可以把服务送到家,为市民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全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的机构名单如下,有需求的市民朋友可按名单上的信息进行咨询。 家庭照护床位是指依托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家庭照护为基础,以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智能化管理为支撑,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享受“类机构”专业照护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
人户分离,不在户籍所在地,是否能就近住进附近的养老院? 父母所在养老院距离子女较远,探望一次要“穿越”整个市区,该怎么办? 如今,这样的养老困境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今年1月起,上海正式实行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及轮候管理办法,通过有效调度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床位,方便老人就近入住养老院。 “看父母不用横穿上海了” 最近,家住长宁区的徐先生每天都去家附近的万宏悦馨养老院看望97岁的父母。
如何在大城市实现“幸福养老”?这是上海政府部门不断探索的课题。 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市杨浦区了解到,打造智库专家团、联合建立“人才订单班”机制、“1+1+N——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政府与院校、企业、社会机构等通力合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向赋能,为上海大城养老贡献智慧和实践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助餐服务水平,上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一文件有何亮点?将为上海老年市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何种提升?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进一步丰富供给 据介绍,2019年,上海出台相关文件,使得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独居老人在家跌掉,或是遭遇心血管疾病突发等情况,第一时间求救的对象多为子女。近年,不少子女会为独自在家的老人安装视频监控;但有时即便子女获知老人的求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赶回父母身边。 2023年,黄浦区老西门街道设立了上海首个街道层面的“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尝试在15分钟内“回应老人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