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首日,“机器人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领衔,依托上海市同仁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的,上海市柔性医疗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在会上正式揭牌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发布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模型MatMind。该模型旨在解决材料研发中的三大挑战:构效关系与制备工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计算与制备的脱节以及跨学科协作不足。该模型融合多尺度数据与跨领域知识,结合AI技术与自主实验迭代,推动计算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并促进跨学科协作,为材料研发提供精准支持。该大模型核心开发人员为刘建军研究员团队。
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昇合建物(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中,各种不同体型的发酵罐正在为实施稀有人参皂苷、麦角硫因等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技术放大的工程验证而“忙碌”。昨天,昇合建物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启动,这是全国首个正式投产的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产品可广泛用于化妆品、功能食品及创新药领域,也为更多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产业化探路。
作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要桥梁纽带,“技术经理人”也被称为“科技红娘”。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乃至产业化的过程中,他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专业服务角色,可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催化剂”。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培养技术经理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4日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虞先濬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历时五年研究,绘制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5年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课题组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人类意识”被认为是科学前沿的未解难题之一,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提出者认为“屏状核是意识产生的关键区域”。近期,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牵头的团队发现,猕猴与啮齿类动物屏状核的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今年,6G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作为科技创新重镇,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和应用布局。科技推动力,记者将带您走进位于上海的多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实地探访6G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
《科学》《自然》《细胞》是科学界公认的国际三大顶级期刊,在这三份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评价一个地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1—3月,上海科学家在三大顶刊上发表论文合计45篇,占中国大陆总数(154篇)的29.2%,创下历史新高。
近日,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迎来十周年生日,上海皮肤健康概念验证中心揭牌启动。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今天(4月1日)宣布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该项目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
“我们正站在医学革命的临界点,表型组医学将彻底改变人类对抗疾病的方式。”4月1日,第十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中心主任杰里米·柯克·尼科尔森发表演讲。这位“代谢组学之父”认为,通过解析人体的复杂“密码”,可在不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推进疾病预防与诊断。